为大家整理了一份大学语文的知识点汇总,一起来看看吧!
一、 基础知识部分
(选择题、填空题、词语解释题)
这部分考查的是硬核积累,需要反复记忆
1. 作家作品知识
核心: 作者姓名、时代(朝代)、文学流派、代表作、作品集名称。
重点作家:
古代: 孔子、孟子、庄子、屈原、司马迁、陶渊明、李白、杜甫、韩愈、柳宗元、苏轼、欧阳修、王安石、李清照、辛弃疾、罗贯中、施耐庵、曹雪芹、蒲松龄等。
现当代: 鲁迅、郭沫若、茅盾、巴金、老舍、曹禺、沈从文、朱自清、徐志摩、钱钟书、余光中、余秋雨等。
记忆技巧: 制作作家卡片,将作家、时代、代表作(课文篇目)对应起来记忆。
2. 文言文知识
文言实词: 重点掌握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(如“妻子”、“地方”)、一词多义(如“兵”、“道”、“之”)、通假字(如“说”通“悦”)。
文言虚词: 重点掌握常见虚词的用法,如:之、其、而、于、以、为、则、乎、者、也。
文言句式:
判断句: “…者…也”等。
被动句: “为…所…”、“见…于…”等。
倒装句: 宾语前置、状语后置等。
省略句: 省略主语、宾语、介词等。
3. 文体知识
了解议论文、记叙文、说明文、抒情文、应用文的基本特点和要素。
掌握古代文体,如:论、说、赋、序、跋、书、奏议等。
4. 诗词曲赋知识
了解诗(古体诗、近体诗)、词(词牌、豪放派/婉约派)、曲(散曲、剧曲)、赋的文体特征。
掌握基本的诗歌鉴赏术语,如:意象、意境、抒情方式(直抒胸臆、借景抒情)、表现手法(比兴、象征、用典、衬托)等。
二、 阅读理解部分(简析题)
这部分考查对指定课文(或课外选段)的
理解和分析能力
1. 议论文阅读
核心要素:
论点: 文章的中心观点是什么?(分清总论点和分论点)
论据: 使用了哪些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?(如历史事件、名人名言、统计数据等)
论证方法: 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?(如举例论证、对比论证、比喻论证、演绎论证、归纳论证)
答题思路: 定位段落 → 概括段意 → 分析论证结构 → 指出论证方法的作用。
2. 记叙文阅读
核心要素:
叙述顺序: 顺叙、倒叙、插叙、平叙。
人物描写: 肖像描写、语言描写、行动描写、心理描写、细节描写。
环境描写: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(烘托气氛、衬托心理、推动情节等)。
表现手法: 对比、衬托、象征、白描等。
答题思路: 梳理情节 → 分析人物形象 → 理解环境作用 → 概括中心思想。
3. 诗词曲赋阅读
核心要素:
内容理解: 概括诗词所描绘的景物、事件、抒发的情感。
意象与意境: 找出核心意象,分析其共同营造的意境(如雄浑壮阔、孤寂凄清)。
艺术特色: 分析语言风格(如含蓄、豪放、清新)、修辞手法(比喻、拟人、夸张、对偶)、表达技巧(托物言志、借古讽今)。
答题思路: 翻译诗句(文言诗词)→ 抓意象/关键词 → 悟情感/主旨 → 赏技巧/语言。
三、 作文部分
作文是分值最高的部分
1. 命题形式
命题作文
话题作文
材料作文(给出一段文字或漫画,自拟题目)
2. 写作步骤
审题立意(最关键的一步): 仔细阅读题目或材料,明确写作范围和要求,确定一个鲜明、深刻、积极向上的中心论点。
谋篇布局:
结构: 采用经典的“总-分-总”结构。
开头: 开门见山,亮出观点,简洁有力。
主体: 设置2-3个分论点,每个分论点用具体事例(论据)进行论证。段落之间要有过渡。
结尾: 总结全文,升华主题,呼应开头。
选材与论证:
论据要典型、新颖、充实: 多积累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、社会热点、自身经历等。
论证要严密: 确保论据能有力地支持论点,避免观点和材料脱节。
3. 注意事项
字数: 务必写够要求的字数(通常为800-1000字)。
卷面: 字迹工整,卷面整洁,给阅卷老师留下好印象。
标题: 如果是自拟题目,标题要准确、简洁、吸引人。
四、 备考策略与建议
以教材为本: 反复精读教材中的每一篇指定课文,尤其是课后提示和思考题,这些往往是考点所在。
构建知识体系: 将作家作品、文体知识等零散知识点用思维导图等方式串联起来,形成网络,便于记忆和提取。
真题为王: 多做历年真题(至少近5-6年)。通过真题了解题型、难度、高频考点,并对照答案学习答题规范和采分点。
分模块突破:
基础部分: 每天花固定时间背诵记忆。
阅读部分: 练习时不仅要看懂,更要动手写,训练用规范的语言组织答案。
作文部分: 考前至少练习写3-5篇完整作文,控制时间,保持手感。
关注课外: 适当阅读一些高质量的时评、散文,积累作文素材,提升语感。
最后,祝大家10月自考顺利,取得优异成绩!
有关学历上相关问题
如专业介绍,改革计划,考前冲刺等问题
可以识别下方【二维码】向老师咨询!